四川出台22条举措推动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 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22-09-27浏览次数:


来源:四川日报、红星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学习,部分文章推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9月23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通过七大方面22条举措推动全省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加快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意见》提出,到2027年,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特色消费品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







大力承接绿色低碳产业

晶硅光伏、锂电材料、“东数西算”受关注




作为全国清洁能源大省,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方面,四川将大力承接绿色低碳产业。当前,四川在晶硅制造、锂电材料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正在着力健全产业链条,《意见》指出,将大力承接发展晶硅光伏产业和锂电材料及电芯制造产业。

在国家推动“东数西算”过程中,四川将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建设天府数据中心集群,承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川东(达州、南充)、川南(宜宾、泸州)、川西(雅安、乐山)、川北(德阳、绵阳)协同发展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形成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培育全国大数据产业重要增长极。

随着动力电池产业在四川部分市州“开花结果”,这也成为产业转移聚焦点。《意见》指出,优化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围绕行业领军企业完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此外,四川将聚焦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深化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承接发展下游钒钛高端制品、功能材料、特色零部件制造产业。支持天然气主产地高质量引进发展绿色精细化工产业。




承接发展现代医疗、

高端芯片设计等产业

招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

和中国民营500强企业




具有细分特征的前沿技术和产业将成为四川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的考量。《意见》指出,围绕医疗装备和生物医药领域,聚焦创新药和医疗器械,承接发展现代医疗产业,培育口腔医疗器械特色优势产业。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承接发展高端芯片设计产业、先进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产业,培育发展化合物半导体、数模混合电路、大功率器件制造等特色工艺。支持引进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吸引落地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意见》指出,鼓励成都平原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承接引进一批技术溢出明显、渗透能力强的创新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鼓励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等高技能人才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有序承接绿色食品、轻工纺织、绿色家居等消费品产业和就业需求量较大的电子产品加工产业,培育特色产品优势。


在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过程中,四川将引导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将聚焦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优势,引导承接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转移。


四川将做实做细招商引资工作,持续跟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以及行业全国排名前列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动态,建立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保姆服务机制,在土地、资金等要素、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依法落实税收政策。









建设国家区域性高技术产业

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带动成都都市圈城市群协同发展




在四川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的背景下,作为全省区域经济重要支撑的成都都市圈如何把握产业转移方向?《意见》指出,推动成都都市圈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支持成都都市圈建设国家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成都中心城市辐射作用,通过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功能疏解带动成都都市圈城市群协同发展。


整体来看,四川将鼓励成德眉资四市合理分工,合作共建产业平台,形成紧密产业协作关系。有序疏解成都市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设施。一些细化路径已经谋划,例如,德阳、眉山、资阳发挥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


不仅如此,促进产业承接开放合作方面,针对川渝协同承接产业转移,将推动川南渝西地区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将承接补齐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消费品、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特色优势产业链,打造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试验区。


创新产业承接合作模式方面,将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模式,实施“链长+链主”双链式推进机制;将创新区域间产业承接合作模式,探索全链承接、部分承接和“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承接等多种承接模式;将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以及支持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


完善支持产业承接的体制机制方面,将健全产业承接服务体系,梳理形成发达省份产业转移清单,探索与产业转出地建立产值、收益、用地等指标分享机制等。


优化产业承接政策环境方面,将强化统筹谋划,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链融资、订单融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业务发展;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产业转移基金;适度提高制造业企业集中开发区配套用地比例等。

扫描二维码阅读《意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