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2浏览次数:
作者:郑楠 来源:中华商标杂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学习,部分文章推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压力下,我国商标的申请量不降反增,达到了创纪录的428.4万件,同比2019年上半年大幅增长24.6%,逆转了2019年的低增长(7.15%)趋势。
特别是6月,商标申请量飙升至99.7万件,同比增长62.6%,创造了单月商标申请量的最高纪录。这一数字超过了2009年我国商标全年的注册申请量。
究竟何种因素使得今年上半年的商标申请量逆转了低增长趋势。是经济向好的预期,还是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不断推进,抑或互联网商标代理机构的正面影响,笔者无法确定。
如果溯及历史,从我国商标发展的历史数据来看,经济的增长、商事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主体总量的增加、商标代理行业的发展以及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无疑是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的基础。但是论及商标增长率短期较大幅度的波动,一般是明确的政策性因素诱发。
一、历史上的申请量波动短期影响因素
笔者整理了1992年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商标注册申请年增长率变化图表,依照该图表:
综合考虑增长量和增长率,历史上商标申请量出现突增的年份分别为2000年、2009年以及2017年,如果2020年继续保持当前的增长态势的话,可能今年也要囊括进去。而商标申请量出现突降的年份仅有1996-1997年、2007-2008年。
引发突增或突降的因素主要是政策性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商标规费调整
1996年1月1日,商标申请注册基础官费从605元下调至1000元,当年,商标申请量降为15.18万件,比1995年下降了11.82%,这一负增长势头一直持续了两年,直到1998年才恢复正增长。
2008年10月1日,商标局降低商标网上申请规费,从每件1000元降低到每件800元,从2007年开始的商标注册申请负增长趋势迅速扭转,2008年当年,商标申请增长率为-1.39%,到2009年,年度商标注册申请比上年增加了18.96%。
2017年4月1日起,商标申请规费从600元/件降低到300元/件。得益于数据统计的精细化,此次降费带来的影响可以更直观呈现出来。
2016年10月-2017年3月,月商标申请量最高不超过40万件,到了4月商标申请规费下调,月商标申请量直接飙升到50万量级。催生2017年商标申请增长率实现了破纪录的55.72%。
2.商标申请人和代理人限制
1999年12月,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了《商标代理管理办法》并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00年的商标申请量的极速攀升很难说与此没有直接关联性。此后三年,我国又放开了对社会的代理人资格考试、代理机构的脱钩改制、取消代理组织的审批和代理人资格的审批,我国出现了第一个稳定的商标申请量高速增长期。
此外,2001年10月,我国《商标法》第二次修订,完全放开了对于自然人申请商标的限制,不仅使得2002年的商标注册申请同比增长了37.54%,也推进了此后数年的高增长。
放开限制对申请量的正面影响明显,收紧限制的影响也十分直接。
2007年2月,我国依照《商标法》第四条发布了自然人申请注册商标的注意事项,对以自然人名义申请注册商标所应提交的身份证明文件范围进行了说明。由于当时,以自然人名义申请注册商标的情况占比较高,2007年,我国商标申请量出现负增长,申请量较前一年减少了5.84万件。这一减少趋势在2008年实际就已经得到部分遏制,到2008年底降费,又重新刺激商标申请量大幅度增长。
二、此次大幅度增长的因素猜想
与历史上不同,此次国家知识产权局并未出台能够触发商标申请量大幅增长的政策。关于月商标申请量屡破记录的原因,有猜想认为是疫情压抑后的反弹效应。
但考虑到疫情期间,商标申请量并没有呈现显著的降低,特别是2月份商标申请量比去年同期还增长了2.47万件(受春节和国庆小长假影响,每年2月、10月分别是商标申请量的最低和次低),并且上半年97.58%的商标注册申请在网上完成:因此,疫情后的反弹效应并不能作为此次商标申请量强势增长的原因。
依照笔者推测,此次突增可能是以下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是互联网商标代理机构的升级,特别是某互联网巨头发力知识产权代理行业,依托电商平台的人员和技术优势,吸引了更多的申请人入场;二是随着自媒体的进一步下沉和发展,一些互联网事件使得商标注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无论出于保护还是投机的目的,注册商标都成为共识;三是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特别是商标网上申请系统的升级,也使得商标申请更为便利。
当然,正如前述,我国商标申请量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增长和市场活跃,依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了3.2%,此次增长,应该也可以视为经济复苏、内部活力释放的一个表征。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
作者:郑楠
来源:中华商标杂志